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第一”动力(辉煌历程)

编辑/2021-03-27/ 分类:杰邦故事/阅读:
图①: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图②:我国研发的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大科学装置EAST。 马启兵摄(新华社发) 图③:位于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当今世界最大 ...

图①: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图②:我国研发的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大科学装置EAST。

马启兵摄(新华社发)

图③:位于贵州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历史的指针回到1995年。

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天后,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明确提出“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

4个月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被列为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科教兴国这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向世人宣示: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亿万人民,自觉坚定地寻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兴国强国注入强大持久动力。

来自“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曾策划举办“科技梦·中国梦”大型主题展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学者王扬宗教授说。

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一番话,就已充分展现其远见卓识。他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读到这段史料时,王扬宗满心敬佩。“打一开始,小平同志就把科学和教育放在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高度来思考。”

1978年3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会上,邓小平重新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诚恳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们都很激动。

“科学的春天”扑面而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是相关体制的改革、机制的确立。1985年3月和5月,中央相继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988年9月5日,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表达了他的深思熟虑:“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当“第一”前置于“生产力”,不仅是把科学技术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

这一重要论断,不断贯穿落实在此后的全党重点工作中,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个面向21世纪的重大决策

“无论是中央做出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重大决定,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都符合国家当时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段瑞春作为原国家科委副秘书长、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曾参与了《决定》的讨论和起草工作,对这份《决定》的出台记忆犹新。

彼时的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正不断创造经济奇迹,但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人口等巨大压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与支撑在哪里?

彼时的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加大科研创新投入,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靠什么跻身强国?

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极大释放了科技生产力,但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技术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真正要让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需要站在国家层面考虑,从制度、人才、投入等方面改革。”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这样回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具体背景。

1994年11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制定《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上议程。起草者们广泛征求、积极吸纳各方意见,深入调研、字斟句酌……

让段瑞春印象极深的有几点:一是自主创新被提到显著的位置,“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具有战略远见”;二是《决定》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这个比例的确定来之不易”,“说明在科技投入方面形成了更大共识和举措”;三是更加强调通过法治手段来促进和保障科技工作。

还有一处细节:最初讨论稿中是“科技兴国”,最后确定为“科教兴国”,一字之差,在齐让看来意义重大。“如果说‘经济’是我们要谈的今天的事,那‘科技’就是明天的事,‘教育’是后天的事。‘教育’这个‘后天的事’,一定要提前至今天来统筹。”他说,“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国家发展战略中考虑,正是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

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回放‘九五’的一路凯歌,科技和教育是其中的优美和弦,‘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本世纪最后5年的时代强音。”2000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有关“九五”成果综述,如此欣喜地评价。

的确是时代强音!全国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可喜局面,全国科技、教育工作者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主力军,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大量科技型企业纷纷涌现。短短时间内,“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家喻户晓。

一系列科教领域的创新部署加速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启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

2001年4月,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中外记者发布了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成果2万多项,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大地的最美回声。

而这首“春之声”,穿越“九五”的时空隧道,踏上21世纪的新航程,正以更加强劲高亢的旋律,回荡在中国梦的百年征程。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作用日显重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14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凝心聚力,共赴世界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TAG:
阅读:
广告 330*360

推荐文章

Recommend article
广告 330*360

热门文章

HOT NEWS
  • 周榜
  • 月榜
广告 330*360
仿站低至300元,新闻自媒体
杰邦生活产经网
微信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闻自媒体联系QQ:327004128 邮箱:327004128@qq.com Copyright © 2015-2017 杰邦生活产经网 版权所有
二维码
意见反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