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颜值”哪里来
编辑/2021-04-22/ 分类:杰邦创投/阅读:
美丽的辽河湿地风光。 这是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本溪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景观带。 春回大地,在重要工业基地辽宁,不仅大自然重焕绿色生机,经济发展也有了绿色“高颜值”。“提高发展的绿色占比”是经济日报记者在当地采访调研时听到的一个声音—通 ...
美丽的辽河湿地风光。
这是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本溪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景观带。
春回大地,在重要工业基地辽宁,不仅大自然重焕绿色生机,经济发展也有了绿色“高颜值”。“提高发展的绿色占比”是经济日报记者在当地采访调研时听到的一个声音—通过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辽宁正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高颜值发展道路。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绿色,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色,亦是代表舒适、环保的人文色。
在重要工业基地辽宁省,绿色不仅映照诗意栖居的追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颜值所在。在政府、在基层,记者听到一个声音——“提高发展的绿色占比”。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辽宁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综合发展的高颜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究竟花了哪些功夫?产生哪些变化?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一河清水润辽宁
辽河清,辽宁兴。
让一河清水浸润辽宁大地,是辽宁人多少年来的期盼。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唯一的流域型代表,辽河治理交出最新答卷:监测显示,辽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全省86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74.4%,比2016年提升30个百分点,国考断面首次全面消除劣Ⅴ类。
且看绵延500多公里的辽河保护区的绿色占比:封育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辽河源头草长莺飞,七星湿地水清潋滟,辽河入海口苇海浩瀚,红海滩灿若朝霞……
新民市有一段辽河岸堤路,行经农村呈现出浓郁的乡土味。湿润的风裹挟着花草的清香直入鼻息。纵目四望,云霭低垂,河水静流。辽河两岸,绿意阔大葱茏。你正欣赏着天地间近乎奢侈的美,忽地,扑棱棱飞过一只什么鸟,哧溜溜窜出一只什么鼠,令人一怔。仿佛宣示,这河景是它们的。
天地人河无相扰,本该是这样,本来也是这样。祖祖辈辈生活在辽河边的门家网村村民刘兴权告诉记者:“辽河又变回原来的模样啦。”
刘兴权从小在河边长大,在辽河里游过泳、摸过鱼,眼见着辽河水由清渐渐变浊,又由浊渐渐变清。这过程让他悲喜交织:“记得辽河最浑时是吓人的暗红色,鱼虾绝迹,鸟兽无踪。数百家‘小化工’‘小造纸’沿河排放,村村冒烟,旁边的辽河能好吗于?”河水清,生态绿,河边人家今昔对比感受最深。
这些年,辽宁持续发力河流综合治理。“我们共完成3565条河流排查,确定排污口9812个,有序推进封堵一批、规范一批、治理一批。”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胡涛告诉记者,去年辽宁省河流水质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以辽河治理为重点,他们确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基层水管员+网格员”河湖管理保护模式。
流经盘锦全域的辽河在此留下奔涌印记:辽河小学、辽河美术馆、辽河街道、辽河医院,就连油田也叫“辽河”。在盘锦,护河行动“全天候”,专项涉水执法包括每日徒步巡查与不定期暗访巡河,无人机航拍、红外溯源等监控措施也“上新了”。
依傍辽河的钻井油田,它们排放的污泥浊水哪里去了?在辽河油田曙光公司的油泥处置场,12万吨曾露天存放的石油污泥不见踪影。原来,该公司投资2亿元购进先进油泥转化设备,把回收油泥剩下的渣土全部无害化处理制成了建筑用砖。
“这只是辽河油田打造‘无废油田’的冰山一角。”辽河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卢敏告诉记者,他们从源头上开展绿色修井作业,让每口井油泥产生量下降70%;排放出口“扎紧”,设置拦污闸,防止污水入河入海,实现出井油水全部回收;投资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项目,油泥资源化利用达到100%。
“黑色GDP”不做减法,“绿色GDP”就没有加法。“让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多次在基层调研的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力主生态建设“留璞增绿”,留足生态空间,打造更多生态体验场景,增加区域“颜值”。
从一河而观一省生态之变,每一步都满是艰辛努力。
看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取暖率达到70%。营口市以大旱河为突破口,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推动全市水质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一。
看区县,全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沈阳沈北新区严守绿色门槛,先后否决了100多个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
看工业,80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在线监控。在东北制药集团,全国首家原料药智能化生产线成功运行,产能提升30%、人员减少30%、能耗降低15%。
看成效,全省优良天数从“十二五”末期的274天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306天。2月2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辽宁2020年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优。
“绿”制造有大智慧
在跨国公司竞争对手眼里,董侠是个“大侠”,能让看似报废的燃气轮机、发动机等“大家伙”起死回生。作为沈阳大陆企业集团创始人,他带领的团队有一项再制造的“绝活”——激光熔覆技术。
“我们常看到大型机械不能正常运转,并非整体寿命到期,多是因为易磨损的核心部件失效。‘心脏’坏了而其他‘器官’还是好的。”董侠向记者举例,传统制造中,要加强轴承寿命,选择钢材只能越高级越好。但是,再制造只需在原轴承激光熔覆一种合金保护层,在最易磨损的表面局部强化,就能实现比新品还超强的耐磨性,还能省下90%的优质钢材。可见,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典型的绿色制造。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已认识到,绿色发展不是负担是竞争力,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辽宁已有236家省级绿色示范单位,“绿色阵营”整体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向“绿”转身,“大块头”有大贡献。鞍钢集团实践“绿色钢铁”理念,近年累计投资80多亿元,实施40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被国家授予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在鞍山,记者看到,曾经山体裸露、尘土飞扬的大孤山排岩场已修复为鞍山市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好环境也是生产力。”鞍山市委领导告诉记者,鞍山和鞍钢的环境之变正是“加减法”真功夫换来的成果。在各方鼎力支持下,鞍钢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厂区绿化率达40%,鞍钢矿业公司所属10个铁矿山全部上榜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鞍钢不只‘面子’上变清俊,更大变化在‘里子’。”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提醒记者,要注意绿色转型的内秀。鞍钢把绿色化、智能化作为优先战略选择,压缩一般产能,大力发展氢能源等新业态、新经济,加快推进智慧鞍钢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基于5G+云平台带钢表面监测系统。
看内核,目前鞍钢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85%以上,在国计民生关键领域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看效益,今年一季度,鞍钢综合能耗、营业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净利润60.37亿元。
走创新路,借助数字技术智慧赋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鞍钢是辽宁工业奋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辽宁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6个,4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56.2%,化工精细化率超过50%。
制造业离不开能源支撑,能源不“绿”,谈何“绿”制造?优化能源结构,守住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成为摆在辽宁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辽宁的选择是:减少燃煤依赖,提高绿色能源占比。作为东北电网负荷中心,辽宁是全国清洁电力消纳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99.2%,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加速布局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良好基础。此外,中俄东线天然气辽宁段投产,辽河储气库群部分投运……随着总投资超8000亿元的大批清洁能源项目递进布局,辽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格局。
绿色很美,转型很苦。“向绿色转型会颠覆目前的运维模式,门槛高、难度大。”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心中也存有“走出舒适圈”的顾虑。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观看,辽宁支柱产业能耗较高,制造模式也相对传统,制造业向绿色转型不会一蹴而就,但它关乎未来,不容犹豫”。
城市绿色发展更宜居
“室温23℃,这几年冬天供暖都挺好。”葫芦岛市龙港区新开社区居民颜春香很满意。她还不大了解,家周围370万平方米的小区供暖方式悄然“大挪移”,不再是燃煤锅炉,而是当地企业利用工业低温余热,为居民建设的“余热暖民工程”。
工程承担方辽宁方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九云告诉记者,“原先本地有色冶炼企业将大量低温循环水和低温烟气热量直接排入大气,既浪费又加剧污染”。他们研发全新换热工艺和设备,完成了低温烟气和循环水余热回收,据此替代燃煤供暖系统,既达到城市供暖所需温度,又减少了有害气体等热排放;运行5年来,年均节约标煤13万吨。据悉,辽宁将在“十四五”时期投资410亿元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张九云感慨:“辽宁低碳发展市场广阔,我们干劲更足了。”
比起绿色建筑,绿色供暖仅是一枝一叶。
12年前,沈阳就率先试水“工厂里面造房子”。今天,多项地方标准被纳入国家标准,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与推广。记者在沈阳万科春河里住宅施工现场了解到,该项目单体装配率已达70%。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于今已经不稀奇。现代建筑以“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成为绿色建筑的代表。作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试点,沈阳市全力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累计推广装配式建筑面积近4000万平方米。
“新建建筑中绿色占比很明确,今年全省要达到70%。”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海洋告诉记者,辽宁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建造方式,提高住宅健康性能,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到今年末,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21%,2025年要达到30%。
告别建筑垃圾,告别灰头土脸,新时代迸发的新需求正在重塑建筑企业和工人队伍。绿色建筑扮靓城市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自己。
从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到游客“看不够的城市”,从重度污染城市到跻身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本溪市的感悟是:绿色反哺城市是金色的收益。颁布实施生态立市条例的本溪,森林覆盖率超过7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
同样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朝阳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位居全省第一。高雅娴静的天鹅爱上了这里。以往,天鹅去南方过冬,春夏到北方繁衍,朝阳作为中间地带只能仰视它飞过。如今不同了,天鹅沿着河流从村落一直游到朝阳市区,近在咫尺,于市民对面嬉戏。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你的变化你的美不需更多言说,因为天空飞过的鸟,知道。(孙潜彤)
这是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本溪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景观带。
春回大地,在重要工业基地辽宁,不仅大自然重焕绿色生机,经济发展也有了绿色“高颜值”。“提高发展的绿色占比”是经济日报记者在当地采访调研时听到的一个声音—通过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辽宁正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高颜值发展道路。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绿色,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色,亦是代表舒适、环保的人文色。
在重要工业基地辽宁省,绿色不仅映照诗意栖居的追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颜值所在。在政府、在基层,记者听到一个声音——“提高发展的绿色占比”。让生态环境绿色占比多起来,让制造业绿色占比高起来,让城乡生活绿色占比升起来——辽宁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综合发展的高颜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究竟花了哪些功夫?产生哪些变化?记者近日深入采访一探究竟。
一河清水润辽宁
辽河清,辽宁兴。
让一河清水浸润辽宁大地,是辽宁人多少年来的期盼。如今这个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
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唯一的流域型代表,辽河治理交出最新答卷:监测显示,辽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全省86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74.4%,比2016年提升30个百分点,国考断面首次全面消除劣Ⅴ类。
且看绵延500多公里的辽河保护区的绿色占比:封育区域内植被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辽河源头草长莺飞,七星湿地水清潋滟,辽河入海口苇海浩瀚,红海滩灿若朝霞……
新民市有一段辽河岸堤路,行经农村呈现出浓郁的乡土味。湿润的风裹挟着花草的清香直入鼻息。纵目四望,云霭低垂,河水静流。辽河两岸,绿意阔大葱茏。你正欣赏着天地间近乎奢侈的美,忽地,扑棱棱飞过一只什么鸟,哧溜溜窜出一只什么鼠,令人一怔。仿佛宣示,这河景是它们的。
天地人河无相扰,本该是这样,本来也是这样。祖祖辈辈生活在辽河边的门家网村村民刘兴权告诉记者:“辽河又变回原来的模样啦。”
刘兴权从小在河边长大,在辽河里游过泳、摸过鱼,眼见着辽河水由清渐渐变浊,又由浊渐渐变清。这过程让他悲喜交织:“记得辽河最浑时是吓人的暗红色,鱼虾绝迹,鸟兽无踪。数百家‘小化工’‘小造纸’沿河排放,村村冒烟,旁边的辽河能好吗于?”河水清,生态绿,河边人家今昔对比感受最深。
这些年,辽宁持续发力河流综合治理。“我们共完成3565条河流排查,确定排污口9812个,有序推进封堵一批、规范一批、治理一批。”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胡涛告诉记者,去年辽宁省河流水质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以辽河治理为重点,他们确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基层水管员+网格员”河湖管理保护模式。
流经盘锦全域的辽河在此留下奔涌印记:辽河小学、辽河美术馆、辽河街道、辽河医院,就连油田也叫“辽河”。在盘锦,护河行动“全天候”,专项涉水执法包括每日徒步巡查与不定期暗访巡河,无人机航拍、红外溯源等监控措施也“上新了”。
依傍辽河的钻井油田,它们排放的污泥浊水哪里去了?在辽河油田曙光公司的油泥处置场,12万吨曾露天存放的石油污泥不见踪影。原来,该公司投资2亿元购进先进油泥转化设备,把回收油泥剩下的渣土全部无害化处理制成了建筑用砖。
“这只是辽河油田打造‘无废油田’的冰山一角。”辽河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卢敏告诉记者,他们从源头上开展绿色修井作业,让每口井油泥产生量下降70%;排放出口“扎紧”,设置拦污闸,防止污水入河入海,实现出井油水全部回收;投资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项目,油泥资源化利用达到100%。
“黑色GDP”不做减法,“绿色GDP”就没有加法。“让绿色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多次在基层调研的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力主生态建设“留璞增绿”,留足生态空间,打造更多生态体验场景,增加区域“颜值”。
从一河而观一省生态之变,每一步都满是艰辛努力。
看城市,全省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取暖率达到70%。营口市以大旱河为突破口,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推动全市水质改善程度名列全国第一。
看区县,全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沈阳沈北新区严守绿色门槛,先后否决了100多个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
看工业,80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在线监控。在东北制药集团,全国首家原料药智能化生产线成功运行,产能提升30%、人员减少30%、能耗降低15%。
看成效,全省优良天数从“十二五”末期的274天增加到“十三五”末期的306天。2月27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辽宁2020年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优。
“绿”制造有大智慧
在跨国公司竞争对手眼里,董侠是个“大侠”,能让看似报废的燃气轮机、发动机等“大家伙”起死回生。作为沈阳大陆企业集团创始人,他带领的团队有一项再制造的“绝活”——激光熔覆技术。
“我们常看到大型机械不能正常运转,并非整体寿命到期,多是因为易磨损的核心部件失效。‘心脏’坏了而其他‘器官’还是好的。”董侠向记者举例,传统制造中,要加强轴承寿命,选择钢材只能越高级越好。但是,再制造只需在原轴承激光熔覆一种合金保护层,在最易磨损的表面局部强化,就能实现比新品还超强的耐磨性,还能省下90%的优质钢材。可见,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典型的绿色制造。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已认识到,绿色发展不是负担是竞争力,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辽宁已有236家省级绿色示范单位,“绿色阵营”整体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向“绿”转身,“大块头”有大贡献。鞍钢集团实践“绿色钢铁”理念,近年累计投资80多亿元,实施40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被国家授予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称号。在鞍山,记者看到,曾经山体裸露、尘土飞扬的大孤山排岩场已修复为鞍山市民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好环境也是生产力。”鞍山市委领导告诉记者,鞍山和鞍钢的环境之变正是“加减法”真功夫换来的成果。在各方鼎力支持下,鞍钢全面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厂区绿化率达40%,鞍钢矿业公司所属10个铁矿山全部上榜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鞍钢不只‘面子’上变清俊,更大变化在‘里子’。”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提醒记者,要注意绿色转型的内秀。鞍钢把绿色化、智能化作为优先战略选择,压缩一般产能,大力发展氢能源等新业态、新经济,加快推进智慧鞍钢建设,建成国内首个基于5G+云平台带钢表面监测系统。
看内核,目前鞍钢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85%以上,在国计民生关键领域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看效益,今年一季度,鞍钢综合能耗、营业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净利润60.37亿元。
走创新路,借助数字技术智慧赋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鞍钢是辽宁工业奋力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辽宁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6个,4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56.2%,化工精细化率超过50%。
制造业离不开能源支撑,能源不“绿”,谈何“绿”制造?优化能源结构,守住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成为摆在辽宁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辽宁的选择是:减少燃煤依赖,提高绿色能源占比。作为东北电网负荷中心,辽宁是全国清洁电力消纳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99.2%,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具备加速布局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良好基础。此外,中俄东线天然气辽宁段投产,辽河储气库群部分投运……随着总投资超8000亿元的大批清洁能源项目递进布局,辽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格局。
绿色很美,转型很苦。“向绿色转型会颠覆目前的运维模式,门槛高、难度大。”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心中也存有“走出舒适圈”的顾虑。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客观看,辽宁支柱产业能耗较高,制造模式也相对传统,制造业向绿色转型不会一蹴而就,但它关乎未来,不容犹豫”。
城市绿色发展更宜居
“室温23℃,这几年冬天供暖都挺好。”葫芦岛市龙港区新开社区居民颜春香很满意。她还不大了解,家周围370万平方米的小区供暖方式悄然“大挪移”,不再是燃煤锅炉,而是当地企业利用工业低温余热,为居民建设的“余热暖民工程”。
工程承担方辽宁方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九云告诉记者,“原先本地有色冶炼企业将大量低温循环水和低温烟气热量直接排入大气,既浪费又加剧污染”。他们研发全新换热工艺和设备,完成了低温烟气和循环水余热回收,据此替代燃煤供暖系统,既达到城市供暖所需温度,又减少了有害气体等热排放;运行5年来,年均节约标煤13万吨。据悉,辽宁将在“十四五”时期投资410亿元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张九云感慨:“辽宁低碳发展市场广阔,我们干劲更足了。”
比起绿色建筑,绿色供暖仅是一枝一叶。
12年前,沈阳就率先试水“工厂里面造房子”。今天,多项地方标准被纳入国家标准,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与推广。记者在沈阳万科春河里住宅施工现场了解到,该项目单体装配率已达70%。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于今已经不稀奇。现代建筑以“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新模式成为绿色建筑的代表。作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试点,沈阳市全力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累计推广装配式建筑面积近4000万平方米。
“新建建筑中绿色占比很明确,今年全省要达到70%。”辽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海洋告诉记者,辽宁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建造方式,提高住宅健康性能,建立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到今年末,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21%,2025年要达到30%。
告别建筑垃圾,告别灰头土脸,新时代迸发的新需求正在重塑建筑企业和工人队伍。绿色建筑扮靓城市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自己。
从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到游客“看不够的城市”,从重度污染城市到跻身全国首批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本溪市的感悟是:绿色反哺城市是金色的收益。颁布实施生态立市条例的本溪,森林覆盖率超过7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
同样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朝阳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位居全省第一。高雅娴静的天鹅爱上了这里。以往,天鹅去南方过冬,春夏到北方繁衍,朝阳作为中间地带只能仰视它飞过。如今不同了,天鹅沿着河流从村落一直游到朝阳市区,近在咫尺,于市民对面嬉戏。
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你的变化你的美不需更多言说,因为天空飞过的鸟,知道。(孙潜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