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好眠千金不换,3亿人正在为“睡眠”买单
编辑/2021-02-18/ 分类:杰邦创投/阅读:
睡眠经济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每天失眠到凌晨四五点该怎么办?”“年纪轻轻就每天晚上焦虑得睡不着怎么办?”“失眠会不会猝死?”在知乎APP上,有很多关于失眠的提问,可见,失眠正困扰着无数人。 2020年10月底,“全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个话题登 ...
睡眠经济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每天失眠到凌晨四五点该怎么办?”“年纪轻轻就每天晚上焦虑得睡不着怎么办?”“失眠会不会猝死?”在知乎APP上,有很多关于失眠的提问,可见,失眠正困扰着无数人。
2020年10月底,“全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睡个好觉,成了3亿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也促使围绕着“睡眠、助眠”的相关产品迅速发展,形成了“睡眠经济”。
据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报道,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为了睡个好觉,你愿意花多少钱?
1
谁在为睡眠买单?
小A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公司工作,通常情况下,下班回到通州的家中已是晚上8点。
结束一天的工作以及完成2个小时的通勤,小A虽然很累,但总觉得只有晚上这几个小时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需要好好把握。“吃饭、玩手机、追剧……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每天躺上床后,小A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在失眠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
根据“追眠记”的调查数据,上海是睡眠最少的城市,深圳是爱在车内睡眠的城市,而北京是加班最疯狂的城市,平均每年通宵加班12次,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至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8小时降至6.5小时。
这些睡不着的年轻人,正是睡眠产品消费的生力军。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从消费数据上看,“95后”用户睡眠消费成交额增长最高,他们更多是出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需求进行睡眠消费。天猫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174%。其中,00后增长达434%。
小A算了一笔账,她每年购买助眠产品要花费3000多元。“褪黑素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有时吃两颗也睡不着。”
而从10年前开始,小B开始服用帮助调整睡眠的药物。几乎每一天,小B都要服用艾斯挫仑才能入睡。浅眠、易醒、难入睡,这让小B的失眠状况越来越严重。从最开始的一周一颗,到后来的隔天一颗,再到现在的一天一颗。
“不仅是难入睡,而且醒得早。我几乎没有在早上7点后睡着过,超过7点准会醒。”小B透露,不只是自己,丈夫也是同样的问题,“失眠似乎成了我这个年龄段周围人的通病。年轻的时候根本睡不醒,现在睡不着。”
小B暂时不打算去就医,“现阶段可以吃药解决就吃药解决,等再过几年确实失眠问题严重了再去医院看。”
2
睡眠行业的一片蓝海?
许多业内人士称,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睡眠行业仍然是一片蓝海”。各行业的巨头们也纷纷入场。
2015年,三星投资以色列睡眠监测厂商Earlysense;2016年诺基亚宣布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Withings ;2017年,苹果将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收归所有;2018年LG U+宣布与Sleepace合作打造智能卧室场景…… 图片来源:三星官网
除此以外,亚马逊、华为、小米、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也布局了睡眠市场;而在消费市场,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一时间,睡眠市场好不热闹。 图片来源:娃哈哈
在众多玩家和巨头的推动下,睡眠市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产品。根据产品的不同形态和效用,可以将它们大致细分为三种类别,分别是睡眠保健品、智能硬件和睡眠服务。
这些产品也轻易撬动了千万用户。比如,很多人首选的褪黑素,在淘宝上,几个知名品牌的月销量都在上万件。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褪黑素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7%。
而在睡眠服务这一个领域,同样动作不断。
其中,王思聪投资的技能平台“比心”(原名泡泡鱼)颇为典型,比心于2015年正式启动。
一年后,它从网鱼网咖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并且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它获得了达晨创投、普思资本、歌斐资产、中美创投等机构参与的两轮融资。
除了比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已经启动了“哄睡”服务。诸如Yami和Soul之类的软件向用户开放了哄睡服务,连麦的价格从每小时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除了这些产品,行业中还有一类被用户广泛使用的产品——睡眠管理类APP。
目前来看,这个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尚未成规模与规则,比如存在那些企图“割韭菜”的玩家以及性能不足、体系混乱的产品。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企业有施展拳脚的空间。随着从业者的持续探索,促进着行业不断地迭代,睡眠经济的发展脚步也将加快。?
3
睡眠经济=智商税?
然而,各种助眠产品真的有效吗?不少人存在着疑问。
去年以来,国内多家饮料品牌陆续发售“助眠饮料”,以社交新零售方式进行推广销售。但据一些喝过助眠饮料的消费者反映,没有感觉出有多大的效果,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而在助眠仪领域,一款曾颇受好评的进口助眠仪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根据商家宣传,该产品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改善失眠、焦虑、抑郁。但一些消费者实际体验后表示:未发现其对入睡有什么帮助。
有些用户觉得自己被这些产品收了 “智商税”,从而在心里认为所有产品都是骗人的,所以不敢再轻易尝试。
据了解,不少失眠患者在经受“睡不着”的困扰但没就医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吃褪黑素等保健品,对此,北京高新医院研究睡眠领域的主任医生表示,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仪、睡眠喷雾、睡眠眼罩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
对于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有业内人士指出,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人们而言,不仅要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还应该杜绝一些不良的嗜好,并改变生活习惯,增加适当的运动等等。
素材综合自:工人日报、创业参、创业最前线
乒乓一言
“每天失眠到凌晨四五点该怎么办?”“年纪轻轻就每天晚上焦虑得睡不着怎么办?”“失眠会不会猝死?”在知乎APP上,有很多关于失眠的提问,可见,失眠正困扰着无数人。
2020年10月底,“全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这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睡个好觉,成了3亿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也促使围绕着“睡眠、助眠”的相关产品迅速发展,形成了“睡眠经济”。
据央视财经《第一时间》栏目报道,2020年我国睡眠经济的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为了睡个好觉,你愿意花多少钱?
1
谁在为睡眠买单?
小A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公司工作,通常情况下,下班回到通州的家中已是晚上8点。
结束一天的工作以及完成2个小时的通勤,小A虽然很累,但总觉得只有晚上这几个小时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需要好好把握。“吃饭、玩手机、追剧……感觉有好多事情要做。”每天躺上床后,小A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调查结果,在失眠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表示23点之后才会睡觉,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小时之内很难入睡。
根据“追眠记”的调查数据,上海是睡眠最少的城市,深圳是爱在车内睡眠的城市,而北京是加班最疯狂的城市,平均每年通宵加班12次,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至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8小时降至6.5小时。
这些睡不着的年轻人,正是睡眠产品消费的生力军。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0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从消费数据上看,“95后”用户睡眠消费成交额增长最高,他们更多是出于提高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需求进行睡眠消费。天猫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同比增长174%。其中,00后增长达434%。
小A算了一笔账,她每年购买助眠产品要花费3000多元。“褪黑素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有时吃两颗也睡不着。”
而从10年前开始,小B开始服用帮助调整睡眠的药物。几乎每一天,小B都要服用艾斯挫仑才能入睡。浅眠、易醒、难入睡,这让小B的失眠状况越来越严重。从最开始的一周一颗,到后来的隔天一颗,再到现在的一天一颗。
“不仅是难入睡,而且醒得早。我几乎没有在早上7点后睡着过,超过7点准会醒。”小B透露,不只是自己,丈夫也是同样的问题,“失眠似乎成了我这个年龄段周围人的通病。年轻的时候根本睡不醒,现在睡不着。”
小B暂时不打算去就医,“现阶段可以吃药解决就吃药解决,等再过几年确实失眠问题严重了再去医院看。”
2
睡眠行业的一片蓝海?
许多业内人士称,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睡眠行业仍然是一片蓝海”。各行业的巨头们也纷纷入场。
2015年,三星投资以色列睡眠监测厂商Earlysense;2016年诺基亚宣布收购法国健康设备厂商Withings ;2017年,苹果将芬兰睡眠监测厂商Beddit收归所有;2018年LG U+宣布与Sleepace合作打造智能卧室场景…… 图片来源:三星官网
除此以外,亚马逊、华为、小米、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也布局了睡眠市场;而在消费市场,蒙牛、旺旺、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企业则纷纷推出助眠饮品。一时间,睡眠市场好不热闹。 图片来源:娃哈哈
在众多玩家和巨头的推动下,睡眠市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产品。根据产品的不同形态和效用,可以将它们大致细分为三种类别,分别是睡眠保健品、智能硬件和睡眠服务。
这些产品也轻易撬动了千万用户。比如,很多人首选的褪黑素,在淘宝上,几个知名品牌的月销量都在上万件。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到9月份,褪黑素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7%。
而在睡眠服务这一个领域,同样动作不断。
其中,王思聪投资的技能平台“比心”(原名泡泡鱼)颇为典型,比心于2015年正式启动。
一年后,它从网鱼网咖获得了5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并且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它获得了达晨创投、普思资本、歌斐资产、中美创投等机构参与的两轮融资。
除了比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已经启动了“哄睡”服务。诸如Yami和Soul之类的软件向用户开放了哄睡服务,连麦的价格从每小时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除了这些产品,行业中还有一类被用户广泛使用的产品——睡眠管理类APP。
目前来看,这个行业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尚未成规模与规则,比如存在那些企图“割韭菜”的玩家以及性能不足、体系混乱的产品。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企业有施展拳脚的空间。随着从业者的持续探索,促进着行业不断地迭代,睡眠经济的发展脚步也将加快。?
3
睡眠经济=智商税?
然而,各种助眠产品真的有效吗?不少人存在着疑问。
去年以来,国内多家饮料品牌陆续发售“助眠饮料”,以社交新零售方式进行推广销售。但据一些喝过助眠饮料的消费者反映,没有感觉出有多大的效果,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而在助眠仪领域,一款曾颇受好评的进口助眠仪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根据商家宣传,该产品使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改善失眠、焦虑、抑郁。但一些消费者实际体验后表示:未发现其对入睡有什么帮助。
有些用户觉得自己被这些产品收了 “智商税”,从而在心里认为所有产品都是骗人的,所以不敢再轻易尝试。
据了解,不少失眠患者在经受“睡不着”的困扰但没就医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吃褪黑素等保健品,对此,北京高新医院研究睡眠领域的主任医生表示,市场上的一些助眠产品,如睡眠仪、睡眠喷雾、睡眠眼罩等都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亦不能作为常规的辅助治疗失眠的方法。
对于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有业内人士指出,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人们而言,不仅要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还应该杜绝一些不良的嗜好,并改变生活习惯,增加适当的运动等等。
素材综合自:工人日报、创业参、创业最前线
乒乓一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TAG:
阅读: